“对了,国内球员的转会进行得怎么样了?有多少国脚愿意加入我们粤东大福队?”林诚颇为关心的问道。

        他已经想起来了,今年联赛结束后,中国足协就会对转会制度进行重大改革,把和国际足联接轨的自由转会制度调整为令人深恶痛绝的转会摘牌制度。

        自由转会制度大家都清楚,只要甲方俱乐部和球员郎有情妾有意,开出的价钱又能令乙方俱乐部满意,就可以达成球员转会。

        可这所谓的转会摘牌制又是个什么奇葩制度呢?

        规则是这样规定的每家俱乐部在“摘牌大会”开始前会把本队不再需要的球员“挂牌”,球员的名字被写在纸条上,贴在一面公示板上,当叫出一个球员的名字时,哪家俱乐部对这名球员有意向就举牌参与竞标。

        这个制度,本来旨在打击当时很多俱乐部以高薪,房产等物质诱惑私下接触球员的暗箱操作,奈何事与愿违,成为了奇葩且不平等制度。

        这种制度的存在,之所以不科学,就是让球员彻彻底底成为了商品和奴隶,在俱乐部面前,他们完全得不到应有的权益可言,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到底下家在哪儿,可谓完全靠运气。

        即使是俱乐部本身,也无法得到自己心仪的球员。以往的自由转会制度,俱乐部只要足够有钱,就能把水平高的球员吸引过来,可实施了摘牌制度之后,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国脚级的球员了。

        除此之外,转会费也并不透明,前申花老板吴晓辉曾透露,曾经为了摘得青岛队的陈钢,在酒局上都把对方喝趴了,从中就可以看出多么的不职业。

        摘牌制度衍生出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摘了牌不一定就能如愿加盟球队,如果买卖双方的俱乐部没能谈拢价格,那么球员将左右为难,甚至会面临无球可踢的境地,当中也诞生了不少著名的牺牲品。

        2001年,花城队曾经与哥哥彭卫国并称彭氏双雄的彭卫军,就成为了摘牌制度的受害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