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三月十日最后时段的那一波大涨大跌后,股民们难免有些心有余悸,只是休市的周六、周日两天,专家们仍然吆喝着纳斯达克指数会继续大涨,三月底必定可突破6000点。

        几乎在所有媒体电台电视台上,市场分析师、证券顾问、基金经理一致认为,纳指3月10日最后时刻的大幅下挫,主要原因是从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的这段时间里,纳指上涨度过快,就如同一个人在短时间内吃了太多的食物,从而引起消化不良,所以市场正在自我进行调节,待调节完毕后,下一波的涨势将会更加猛烈。

        然而专家们一路吆喝着“信专家,得永生”,可反映到股市上,却是“信专家,死得快”。

        3月13日,新的一周来临,当投资者们满怀信心,畅想着纳指再接再厉,好打破上周五曾经达到的历史最高点5132点。

        可迎接他们的却是当头一棒,纳指仿佛吃了泻药一般,简直可以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3月13日,大量对高科技股领头羊如思科、微软、戴尔等大公司数十亿美元的卖单集中出现,导致纳指一开盘就从跌破5000点,并一直跌到4849点,大规模的批量卖单继续引发了抛售的连锁反应,一时间,纳指可谓是万里江山一片红,到处都是一片刺眼的血红色。【海外股市绿涨红跌】

        投资者们仍然怀有侥幸心理,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天,纳斯达克股市自从1971年建立以来,首次让所有人见识到什么叫绝望。

        3月14日,随着纳指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的陆续披露,人们发现互联网企业的业绩表现跟之前的预期大相径庭。

        相比于实体行业肉眼看得见的业绩利润,互联网企业居然大部分都在赔本赚吆喝,之前“用户多了之后就能赚钱”的商业模式开始受到广泛质疑,人们纷纷怀疑互联网企业到底能不能盈利,之前自己投入的钱是不是就这样石沉大海了。

        投资者们赫然发现,相比于实体企业,互联网企业的盈利模式少得可怜,除了微软以及做硬件的ib、思科、戴尔等科技企业外,大部分的互联网企业根本没有像样的业绩表现,可他们在股市上却步步高升,跟业绩利润形成巨大的反差。

        啊!多么痛的领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