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来说,就是乳制品需求旺盛的时候,奶源供给因奶牛生长周期会产生一定的滞后性。

        而这必然会引起乳企的竞争。

        又因为我国的自然禀赋不足导致国内养牛成本较高。一方面,土地资源较为稀缺,奶企只能以圈养方式饲养奶牛,土地、防疫、环保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牧草质量水平偏低,优质牧草大多依赖进口,饲料成本也偏高。

        这就容易导致乳企不愿意在奶源建设上花费工夫。

        所以如今的奶源供给主力军是散户奶农。

        与发达国家依靠养殖端构建奶业产业链不同,国内更多是大型乳企将养殖端融入自身体系,构建以加工端为核心的产业链。

        一般来说,谁作为核心,谁就掌握话语权和定价权。

        发达国家由于养殖端的强势以及和加工企业的紧密合作,奶农和牧场在产业链中可获得较大的价值分配;而国内奶农和牧场由于力量分散,在价值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加工企业把握行业主要话语权。

        因为奶农的地位难以与奶企对等,在利益分配中处于绝对的劣势。在奶源紧张时,奶农并不能提高奶价;在奶源宽松或过剩时,奶企便压低收购价,甚至采取压等级、用不合理的检测手段变相压价,使奶农的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而奶企无论奶价是高是低都能赚取利润。

        从这方面来看,奶农与奶企的利益在根本上是对立的,两者很难成为利益共同体。这就导致奶农和奶企的经营行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投机性。

        养殖端处于弱势地位,但他们也要赚钱,怎么办?造假无疑就是成本最低且最有效的方法。

        这是毒奶事件的直接原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