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苜蓿有着“牧草之王”的美誉,作为奶牛生产的“第一车间”,因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微量元素,被公认是奶牛的高标准优质饲草。

        但在国内,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一直将草作为不好的事物对待,如传统文化中有“斩草除根”、“草寇”、“草木皆兵”等说法。“好地不种草”、“牧草还用种?”、“牧草可替代”等观念非常普遍。

        在一些国家,牧草已经成为支柱产业。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紫花苜蓿列入战略物资名录,牧草年产值约110亿美元,仅次于玉米和大豆。

        相对比,我国却是一个优质牧草缺乏的国家,尤其是优质豆科牧草,这直接导致具有高产性能的家畜,如高产奶牛,甚至猪、鸡等,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能,生产的畜产品质量低下。

        尤其是在奶业发展强劲的背景下,奶牛的“口粮”苜蓿支撑力不够。

        苜蓿短缺,已然是中国奶业发展腰眼之痛。奶业发展,苜蓿先行。因此,大力发展苜蓿产业,已经成为振兴奶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而且随着我国人民对肉蛋奶刚性需求持续增长,原来的主粮结构已不可持续,人畜争粮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节粮型畜牧业势在必行。

        在现有土地资源和未来人口及食物需求预测基础上,全面发展牧草产业不仅可以降低饲料粮的使用、保障肉奶有效供给,而且也可以改良农田土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牧草产业的发展有其特殊性。一般来说,牧草加工生产需要一定规模,只有规模化之后,机械的使用成本才会降低,效率才会提高。”说起最熟悉的牧场领域,杨业侃侃而谈。

        “牧草的利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放牧,一种是加工成干草或青贮。因为牧草是中间产品,其最终价值要靠畜牧业来实现。所以最好是通过草牧结合,实行草牧联营。”

        “我在伊力牧场的时候,就是草牧结合的模式。自己种草,自己养牛,大量的牛粪还田改良土壤,增肥后的土地提高牧草质量,优质的牧草助奶牛产出好牛奶,环环相扣,牧草的转化率很高。”

        杨业认为,种养结合、草畜结合是建立牧场农业系统的核心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