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农豆业的李光富就眼睁睁看着大豆价格像是打了激素般,一个劲地向上窜,过年都不得劲了。

        直至过了年,大豆价格终于冲上了历史高点,1064美分蒲式耳,比签订合同时暴涨了近50。

        李光富回过头来看自己签的价格,期货价格加上基差,折算起来是4100元吨,换算之后为1078美分蒲式耳,这无疑是相当高的价格了。看‘毛线、中文、网

        但李光富甚至还有点小得意,因为在采购团中他的价格还算低的了——稍微算算就知道了,按照14亿美元购买250万吨计算,单价相当于4635元吨。

        他默默安慰自己,价格高点就高点吧。水涨船高,大豆价格涨了,豆油和副产品豆粕的价格也会同步上涨的,成本推升嘛,反正可以将涨价的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采购价是高了一点,那就是少赚一点喽。

        这么一想,他就释然了,脸上重新露出了微笑。

        其实李光富也知道,大豆买基差的贸易方式,虽然看起来对自己这种买方有利,但其实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买方在选择期货价格时必然要对未来价格趋势进行判断,而判断就可能有失误。

        之所以国际通行这种交易方式,是因为可以把风险对冲出去。

        一般的做法就是在基于商品交易所某某合约之上,加减多少钱就签合同了,剩下的风险就到期货市场套保,譬如现货多头、期货则空头,这样一来,买家锁定的就是基差了,期货涨跌对他没有太大影响了。

        可惜,且不说李光富对期货这个东西并不熟悉,即使在国内期货交易所交易,也仅仅是为了买货,呃,就跟从农民手里买货没什么两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