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普通人追捧的东南亚水果?都是一股廉价的大众流行口味,就像去越南旅游的出国热潮一样,过于流俗,连小资阶级都看不上,还妄想攀上中产阶级的餐桌,简直笑话。

        尤其是泰国这种听起来全是廉价热带水果的地方,其实不过是个舶来的假洋鬼子,还不如国内两广地区的水果,又多又便宜。

        只有源自于北美、大西洋、北欧这种听起来遥远而又孤独的地方,才能被渲染出一丝丝高级的味道,仿佛连水果的表皮都被赋予了墨西哥暖流的营养水蒸气。

        如果是在后世,一根普普通通的桂省香蕉,当前缀换成南美洲厄瓜多尔的时候,回复朋友圈的评论都回得倍有底气。

        “中产阶级水果的挑选标准,大概是从地域的稀有性到节令的稀有性,归根到底,价值的稀有性是永恒不变的终极标准。看1毛2线3中文网”齐政侃侃而谈。

        由古至今,莫不如是。最早一批的中产阶级水果可能是夏天岭南的荔枝——可以追溯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时代,慢慢变成冬天里新鲜的草莓,最后是漂洋过海来到餐桌的牛油果和奇亚籽。

        这个观点很好接受,三人毫不费劲地点头赞同。

        齐政继续说道“其次,起名很重要。取对了名字,水果上位之路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先天不够,后天来凑。在中产阶级水果进化史里,有时候改个名字,堪比改头换面,比换个出产地包装还要重要。”

        人亦如是,如果神仙姐姐其实是叫翠花,再多的仙气估计也体现不出来了。

        这个招数,蔬菜界同样用得很溜。比如羽衣甘蓝,说白了就是花菜——但前者是高岭之花,后者充其量就是村头一枝花。名字的差别之下,价格更是能差出四分之一斤车厘子。

        至于在水果界,鼎鼎大名的牛油果,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靠炒作发家的营销大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