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家“创始人标签”极其明显的企业,甚至可以说,京东的成与不成,高度系于刘刘强栋这个拥有至高权威的创始人身上——齐政心里不由得闪过这个念头。

        再回想一下后世京东的发展轨迹,作为一家成立之初就没有“合伙人机制”、典型的创始人“独断”的企业,这一基因几乎从一开始就决定了京东的命运。

        在追求效率和执行力的零售业中,是需要一个有战斗力和前瞻性的老板引导的。这样的模式让京东在成立之初迅速崛起。但公司进入成熟期后,放权成为不可避免的选择。此时,管理问题开始暴露。

        据闻,京东的高层内部会议事实上就是刘强栋的“一言堂”。大家会发表意见,但是他会从里面挑选出符合他想法的,引导大家往那个方向讨论,最后形成的结论就是他在会前已经想得差不多的想法——相当于每次重要事件的决定权都在刘强栋手里。

        在很多的案例里,这种“独断专行”带来的就是灾难。

        京东前期的顺风顺水导致的另一个后果,是创新业务的屡屡失利。作为一家以零售为根基的企业,长期以来,京东在业务创新上的进展乏善可陈。

        先是被阿里田忌赛马式的策略一直打压,又连续错过电商两次大的机遇——第一次是以美团为代表的餐饮外卖的崛起;第二次是以盒马鲜生为代表的新零售。

        另外,刘强栋的控制欲太强了,这一点从京东一直没有一个可以承担重要角色的“二把手”即可见一斑;而他个人相对高调的做法,一旦出事,会置公司于危险境地。

        可以说,成也创始人的京东,最终也困于创始人。

        眼前这么好的例子,更加坚定了齐政对嘉谷集团“放权”的管理理念——一手抓累死累活不说,没有人能永远正确,尤其是公司创始人,一旦陷入对未来业务增长点的错误判断,或者说是对舒适区的迷恋,太容易造成重大的战略延误了。

        那么,还要不要投资京东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