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就是这片区域脱贫最大的拦路虎之一了,可谓是小灾小返贫,大灾大返贫。

        这也导致了不仅仅是农业用水,村民们连吃水都相当困难。

        站在一个一米见方的小水窖前,一位六十岁的村民告诉齐政等人,他挑水吃差不多挑了五十年。从家到最近的水窖,来回一公里山路,每天要挑三趟……

        考察队里的嘉谷员工脸色都十分难看,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真的能有致富的希望?

        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如同很多贫困地区的标准配置,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一个村庄可能只剩下十几个老年人。

        相比于恶劣的环境,这一点让当地政府更加担忧,如果不能将年轻人留在家乡致富,无论怎样的扶贫都很难持续。

        “石化、高寒、干旱、少田……环境的恶劣已经超乎了我的想象。而且,交通基础设施极差,需要极大的投入……”连随同考察的丁显态度都有些动摇了。

        资料上干巴巴的文字,哪里有亲眼目睹来得残酷?越是考察,丁显越是觉得嘉谷怕是要掉进了一个大坑。

        齐政微微摇头“修路等基础建设上的高投入由国家承担,我们只需要考虑是否适合发展项目,或者适合发展什么项目。”

        山区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是平原的20倍。如果是要嘉谷承担,基本也不用发展什么项目了。

        “即使如此,老板,你发现没有,这边的群众思想保守,普遍缺乏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要解决的症结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丁显愁眉紧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