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当地政府就见识到了嘉谷的“套路”。

        针对农民们对流转土地的担忧,嘉谷出资组织村民代表到就近的嘉谷种植基地参观,让大家看看与嘉谷合作的前景。那种合作开发,共同富裕的模式,无不让他们羡慕。而等他们回到村子后,就都成了嘉谷的拥趸和义务宣传员。

        此外,因为经济条件太差,本地村民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冬季风大,气温低,夏季早晚温差大,村民们起早贪黑在田里劳作,经常接触刺骨的冷水,极容易患风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嘉谷又组建组织医疗团队,帮助村民们进行诊治,同时和政府探索建立特困人群的医疗保障资助体系……

        “自古套路得人心”,“利他”,最后同样会“利己”。

        作为项目的主导者,嘉谷不计一时得失,虽然这是一笔额外的花费,但真正得到了当地人的信任,改变了他们对土地流转的抵触。

        尤其是,嘉谷还号召当地年轻人回乡发展,并在当地大规模招聘工人,“只要肯干就能赚钱”,给赤埕县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回到老家的冯勇想不到,这么快他就如愿地有了一个新身份——嘉谷的职业工人。

        ……

        沿着崎岖的山道,来自首都的生态学家郭教授带着学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山沟,前往嘉谷建设的“百果园”。

        虽然嘉谷的田园综合体项目顺利获批,但重点考虑到坝上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政府也严格设置了生态红线,而郭教授就是政府方的咨询专家之一。

        此行,他是来“兴师问罪”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