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首创”,就意味着要完全靠自己摸索。

        作为这一设想的技术“总舵手”,董教授深刻理解到要破解这一困扰中国海水养殖界难题,有多困难。

        谁都知道把我们国家的养殖水域从近海拓展到深远海,是海水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拓展的过程中都绕不开“风险”二字。

        对“黄海冷水团”的开发亦如此。

        “黄海冷水团”远离海岸,一则易受台风等气象灾害影响,二则海域附近有巨大的鲨鱼游弋……为了避免夏季高温、预防鲨鱼攻击、抵御强风巨浪,董教授团队需要一套全新的养殖装备和养殖模式。

        ——这都意味着需要白花花的银子投入啊!

        他此前一直向鲁省海洋与渔业厅推介“黄海冷水团绿色高效养鱼项目”,希望将这一项目列入省级海洋开发重点研究项目,以得到更充裕的经费支持。

        鲁省政府方面有一定的意向,但迄今为止,也仅仅是意向,而且能得到多少资源也不好说。

        所以,另一方面,他也将目光放在水产企业上。

        要想建立一个陆海接力、平稳供应市场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同样也离不开产业链相关企业的支持。

        不过,在实验室搞研究,乘考察船出海测水深、温度、溶解氧、流速……这些董教授都能信手拈来。但与“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企业打交道,实在是让他头痛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