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鄯沙漠区开发工程的背后,是国家系统方案的支撑——政府主导,建立跨领域、多部门分工合作机制;政策引导,组织在大片沙漠化土地和正面临沙漠化危机的土地上生活的牧民们迁移到嘉谷开发区边缘;全民参与,将治沙与经济、民生一起发展……

        与此同时,嘉谷也在体系内部发出号召,鼓励更多的员工投身沙漠开发。为了加强效果,总部决定提高沙漠开发团队成员的报酬,以及将升迁机会更多地向参与过沙漠开发的员工倾斜。

        在美好前景的感召下,不少嘉谷员工放弃舒适的生活,带着铺盖卷,离开车间,离开办公室,进入了阿拉鄯沙漠区——这些人,大多会被当作沙漠开发的基层干部培养。

        而在网上,各种环保志愿者组织向全国各地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我们去沙漠植树!

        譬如杜俊峰,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马上行动起来,发出了《加入阿拉鄯沙漠区绿化工程》的倡议。

        他是985高校的一位毕业生,三年前就志愿服务过嘉谷的沙漠治理开发项目。本打算志愿服务一年,但也许是出于对生命的敬畏和追寻奇迹的执著,他却坚持了三年。

        今年正式毕业后,他成为了阿拉鄯星光志愿者协会的负责人,也放弃了在中国东南部发达城市的工作机会,打算投身于阿拉鄯沙漠区的绿化工作。

        倡议发出后,吸引了各行各业的志愿者参与,杜俊峰轻车熟路地组织了300多人,奔赴阿拉鄯沙漠区,成为最早出发也是规模最大的志愿者团队。

        不少新加入的志愿者,头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志愿活动。一路上,看着路旁的沙丘在风的推动下苏醒过来,肆无忌惮地升腾、张扬。一缕缕黄沙如同千万条小蛇,一批一批无声无息迅速穿过公路……

        虎视眈眈的沙丘,弥漫着土腥味的空气,让兴奋的志愿者们慢慢沉默下来,这让人亲近又让人惧怕的细沙,真的能够“驯服”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