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购买生产资料,可节约生产费用15-20,体现在嘉谷大豆合作社上,这一项至少降低了500元吨;而桂省大豆因为是与甘蔗套种,机械作业效果不明显,但人工成本也比单家独户作业费用降低40。”

        “这样的话,我们的高蛋白大豆生产成本在每吨2300元左右;但别忘了,产量同时也增加了100多斤亩,虽然售价基本没怎么上涨,但蔗农实质增收了80。”

        胡副主任连连点头。

        说一千道一万,国际贸易中,价格才是王道。

        进口大豆为何能所向披靡?生产成本差异就足以说明了一切。

        而生产成本的差异,既有“生产力”落后于人的因素,也有政府的巨额补贴有关。

        国产大豆拼规模,拼补贴,肯定是拼不过美国的了。唯一能做的,也只是在单产上,在协作与联合上想办法。

        幸而有嘉谷!

        虽然最高产的高油品种“嘉豆13号”还没有完全将增产潜力转变成现实生产力,但单单是南方大豆的爆发,就足以让胡副主任看到嘉谷在品种和栽培技术两要素上对国产大豆增产的贡献。

        嘉谷现在基本是将桂省高蛋白大豆的生产成本降低到美国平均水平,而尚未成熟的高油大豆“嘉豆13号”,配套机械作业程度更高,增产也更明显,其生产成本进一步拉低是显而易见的了。

        “而且,定价稍微低一点,也有利于加工商收购国产大豆。”王昱业补充道,“或者说,有利于加强国产大豆产业联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