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千年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品牌农业转型,又岂是那么容易模仿的?

        即便是技术再先进,农业也不可能完全摆脱靠“天”吃饭的命运;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运营,更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战线越长,环节越多,成本越高,发生错误的概率也越大。

        以这样的背景来说,嘉谷体系的成功,一靠有人在开挂,二靠耐心。

        做农业的与做新药开发的医药公司类似,耐心是必不可少的——十年能开发一种新药,就算快了。同样,十年能让一个农产品品类发生革命性变革,几乎是变态。

        是的,从嘉谷布局大豆产业和人参产业到现在,几乎都是十年左右。十年的时间,换做是其他企业,能做到产业前三就已经符合期待了,能做出世界级的革新,只能用“变态”来形容。

        但即使是变态,也是十年的时间啊。屈指一数,人生才有多少个十年?况且,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口袋也是有限的。

        实话实说,嘉谷能撑下来,也是摊子够大。

        很简单,从嘉谷体系的产业结构来说,种植业虽然投入很大,但论起回报率,反而是最低的——除了仙茗大米这种不具代表性的稀缺资源,即使是珍贵的人参,嘉谷在种植端创造的溢价,大部分是给农民分润了。

        当然,这造就了嘉谷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但是,真要说利润支柱,还是要靠与农业息息相关的食品加工业务撑起半边天。

        ——即使在美国,食品加工业也是利润出众的产业。食品饮料行业每年获得的利润,甚至比军工、能源等行业还要高。

        嘉谷体系中的食品加工业务,就有两大世界级食品饮料企业——嘉谷乳业和清源啤酒,不少看过嘉谷体系收入结构的人都说,如果嘉谷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食品加工业务上,嘉谷的体量至少比现在大一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