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发改委办公室,没有寒暄的时间,胡主任笑道:“齐董来了,坐下吧,把你的意见说说看。”

        齐政坐了下来,道:“就是我在电话里说的,主要是晋省的能源林计划。我是想推广‘合作社制’种植模式,由政府或有实力的企业出资大面积种植,我们嘉谷提供生产资料和种植管理技术,生长维护、果实采摘等环节则外包给农民合作社,同时也享受分红……”

        胡主任默默地听着。

        国内的煤炭产业化解产能过剩起码涉及130多万人的分流安置。作为煤炭大省,晋省必然是减员分流的重点区域。去产能过程中的就业与职工安置问题,是政府和企业今后一个时期最为重要也最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政府对于提供就业的投资安排,总体来说是求之不得的。但企业,特别是能源企业,不见得会上心。

        如果把能源林看作是一个矿藏,纵观能源企业,那就是一个个只进不出的饕餮,让个体参与油田分成?想屁吃呢。

        人手他们有的是。大型能源国企,本身的规模就大得吓人,员工总数动辄十几万乃至上百万人,增加一个万人或者数万人的“工厂”,根本感觉不到人力资源上的压力。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用重新招聘,光是闲置下来的,白得工资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就足以运行一个大型能源林基地了。

        采用合作社体制,等于是要国企转变管理模式,对一个官僚机构来说,哪怕是半官僚机构来说,也不会有比这更困难的东西了。

        胡主任正是知道这一点,抬头问道:“如果你是担心转型的能源企业不够专业或效率低下,为什么不将能源林养护人员直接纳入嘉谷职工体系呢?”

        齐政果断摇头:“嘉谷现在着力控制正式员工规模以轻装上阵,而不是让人力资源膨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