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弄小麦合作社的一摊事,结果就听说国储粮来人了。”谢开济拉着魏明坐下来,道:“倒是挺会扣帽子的。”

        “我有点不明白,国储粮每年收购的粮食不断增加,现在库存量已经差不多爆仓了吧,他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去库存吗?而且,对于我们推动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降低国储粮的收储压力,不应该乐见其成吗?”第一次接触这种非商业性的碰撞,魏明表示理解不能。

        从逻辑上看,魏明说的似乎没问题。

        从04年起,国家开始实行托市收购政策,至今恰好十年。

        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根据官方数据,国储粮累计完成收购近6亿吨,这相当于国内一整年粮食的产量。仅仅是今年,国储粮购销的粮食就超过了2亿吨,其管理的政策性粮食占了全社会库存的70%……

        这导致了库存和消费的比例高达近50%,远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粮食安全标准,即便是我们人口多,30%也就够了。

        托市收购政策的初衷是——在当年新粮收获、价格下跌时,国家入市收购,掌握一定数量的粮源,稳定市场价格;后期市场供给减少,价格上涨时,顺价抛售政策性粮食储备,以熨平市场粮价波动。

        现实的情况却是,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但旧有的粮食从没卖完,市场价本应是降低的,反而因为托市收购价的存在,市场价愣是降不下去,进一步加大了与进口粮食的价差,于是“洋货入市,国货入库,越积越多,陈化浪费”。

        这很明显违背了成立国储粮的初衷。

        谢开济阅历更深,很是沉稳道:“小魏你说的,是符合国家的利益,但未必符合粮食收储这一链条上所有人的利益。”

        “国储粮的大部分利润来自哪里?来自国家财政支付的保管费。譬如目前中央财政对政策粮收储企业的补贴标准是,每收购1斤小麦补贴收购费0.025元,保管费补贴是每年每斤0.035元,你说收储的粮食是多点好,还是少点好?”

        魏明动动嘴,问:“不是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