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公司和实验室硬性要求的,而是育种团队自发的结果,殊为难得。支撑他们付出这么大的,绝不是什么丰厚待遇,而更多是对育种工作的热爱。

        之前说过了,育种工作就是不断重复使后代生产性能优于他们的父母代的过程。

        看上去很简单,选择出性能比父母好的个体不就可以了?不过,真要这么简单,嘉谷还用请一堆硕士博士来做这项工作?齐政钱多没地方花了吗?

        就算没学过生物学都知道,性状的遗传并不是100%的从父母传递到子女的,那么优秀的个体到底能遗传多少比率的遗传信息给后代呢?怎样有选择的影响或控制这个过程呢?这都需要各种各样的数据支撑。

        傅大维们的工作,大多数时候就是在猪场里收集各种基础数据,数据有些是直观的,可以直接采集;有些数据,需要他们反复进行测定生长速度,肉质性能等。这是最枯燥的部分,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有准确的基础数据的支持,育种工作就是无根之木。

        ——譬如全球最大的种猪改良公司PIC,最大的财富就是其拥有的全球最大的猪育种数据库,包括超过2000万头猪的谱系信息,27个世代的完整系谱,900多万头猪的性能测定记录,涉及的性状多达45个,常规应用的分子标记超200个,另有大量的候选分子标记在测试和检验之中……

        只有采集到了足够的数据,他们才能“做媒人”——做遗传评估选出哪些猪有资格作为种猪留种,以及决定母猪可以和哪头公猪交配,以实现“一代更比一代强”的目标。

        出来工作的人都知道,社会上有两种工作大家都不喜欢做,一种是需要收集大量准确数据的,另一种是长久不见成效的,而育种工作偏偏集合了这两种特性。所以,现在知道为什么生猪育种是国内养猪业最落后的一环了吧?

        也难怪在某个挂逼眼中,傅大维他们的工作,是稳定下限的基础;基础夯实了,他点开的金手指才能拔高上限。

        傅大维听了齐政的话后笑眯眯。

        虽然研究狗其实都这样,闭关研究的时候“与世隔绝”也没啥稀奇的,但大老板能看在眼里,总比看不到要好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