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没人比他更加明白嘉谷这样选择的原因,因为他的老家就在渤海边上的一个小渔村。

        他清楚地记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自己看到父辈们在海上捕捞的情景:那时候,一年四季都不闲着,捕完毛蛤蜊捕螃蟹、捕完螃蟹捕鲳鱼、捕完鲳鱼捕鲅鱼、捕完鲅鱼捕海蜇……往海里一看就一群一群的鱼,一网下去拉上来几千斤巴掌大的大对虾,一米多长的黄鲇鱼、大鲅鱼到处都是。

        现在呢?渤海湾可捕捞达产的捕捞种类只有生存能力较强的皮皮虾、螃蟹等极少数品种,传统渔业特产带鱼、鳓鱼、真鲷、野生牙鲆、野生河豚等几乎绝迹。在他老家,年轻一点的“渔民”戏谑道,很多鱼,他们现在也只能从动物世界中了解到。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人类的过度捕捞。

        渤海湾曾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是整个北方海洋渔业资源的源头。在这样的情况下,渔业资源就成了“公地”:它有许多拥有者,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有使用权,但没有权力阻止其他人使用,而每一个人都倾向于过度使用,从而造成资源的枯竭。过度捕捞,最终酿成渔业资源的“公地悲剧”。

        当然,对于私人海洋牧场来说,环境质量才是更加重要的。

        渤海本就“先天不足”,作为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水系汇聚的半封闭内海,海水交换和自净能力差,而且流域面积和自身面积的比值也是我国四大海域里面最大的,海洋生态系统脆弱。

        随着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市推进港口、滨海工业区建设,填海造地、航道清淤、油气开发、工业抛废,占用了大量近岸海域,这导致潮汐潮流改变、海区底质被破坏等,海洋生物的产卵育幼场、索饵场也被集中破坏,致使周边海域的渔业利用价值进一步降低。

        嘉谷农牧在海洋牧场的建设目标海域中排除了渤海,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这不是他,或者说他所在的环保部想要的答案。

        王司长嘴唇动了动,还是忍不住道:“那么如果说,让嘉谷参与渤海综合治理,改善了多大的海域环境,就拥有多大的确权海域,嘉谷有意向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