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招鲜吃遍天”,但这在海洋牧场建设上是行不通的。

        就拿眼下构建莱州湾海洋牧场初级生产力的海草来说,尽管和部分种类的海藻长相相似,海草却并不是海藻。海草是高等植物,有根茎叶的分化,通常生长在泥沙上;而海藻通常附着在海底的固定结构如礁石、珊瑚,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也不会开花结实。

        嘉谷在东海的海洋牧场,初级生产力的构建主要依靠海藻与珊瑚礁;而在渤海分布区,鳗草就扛起了优势种大旗。

        别以为这种针对不同的需求来构建不同的海洋牧场的能力,只是品种选择这么简单。

        举个例子,海草的人工增殖方式主要有两种——播种法和移植法。

        移植法,就是在适宜生长的海域直接移植海草苗或者成熟的植株,通常是将海草成熟单个或多个茎枝与固定物枚订、石块、框架等一起移植到新生境中,使其在新的生境中生存、繁殖下去,最终达到建立新的海草床的方法。

        如果是选择“移植法”还好说,嘉谷在海藻移植上的很多经验还可以应用在海草上。但因为与播种法相比,移植法存在成本高、对原海草床破坏较大的问题,嘉谷在海草床构建上是以种子播种法为主。

        而种子播种法首先要做好种子采集:海草种子的采集要在海草供区采集繁殖枝后将它们放在人造环境中暂养,直至种子脱落后再加以筛分。采集结束后需要将种子带水保存,大部分种子需保存在低温高盐充空气条件下……

        这样一来,嘉谷就相当于要开发两套并不通用的人工增殖技术体系,这其中耗费的精力和资源,足以令一般的公司焦头烂额了。

        这不是一两个天才就能做的事,只有对海洋牧场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后,才能举重若轻的完成。

        “怪不得嘉谷能第一个建成国内真正的海洋牧场。”陈坚不止一次这样感慨。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