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心隐对此也有极深的体会,他们灵虚山中人,虽然自成一脉,门中掌教与弟子长幼有序,可那只是代表着个人修行成就与门中所居职责的不同,并非意指为不同人之人格本身的高低有任何的差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都是大道同行之人,五十步与一百步,如此而已!
想来就是太上道祖亲至灵虚,其中真正的修道之士,也只不过将其视为一个闻道于先,教导后世的道德高士而瞻仰行礼、恭敬有余,为师为友,而断不至于丢掉本身的立身之道,将其视作为一个天然的教派领袖,不可忤逆其意志的权威而加以依附,而屈膝叩首参拜。
吾道与佛,自古由来便不立偶像,不兴崇拜,世间庙观香火大行其道,恐怕只是那些混迹于俗世之中的不肖子孙,因一己传教之阴私而歪嘴错读了经书圣训而已,并非他们这些真正的山中修道之士所认同的。
若真是将身心依附,丧失独立,那又何必费尽辛苦来修道?
本来就与修行的逍遥本意相悖而行,哪能成功?
“卫君子你此言大谬,正所谓信我主者入天堂,不堕地狱,我的自由,就存在于我虔诚的信奉之中,念头越纯净,身心越自在,这信仰的力量就能够越强大,对于生命的体会就会越深刻。”
比格斯中慷慨激昂地说道,他自入了教中,是真切地体会了有信仰的好处,每次向主虔诚的忏悔,都能够使他获得安宁。
“正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你既已不再是往日的那个大壮,成了今日的比格斯中,那今日之会,我们只谈今日之会,不谈那些修行理念之争,你看如何?”
任谁也不愿见到自己践行多年的信念不如旁人,众人当然是不肯服气,还要分辩,乾想着这样辩论,各据一方,各自有理,究竟不知何时是个头,干脆将双手往前一压,出言劝阻道。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