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看到曾禹叫了酒,自然是十分开心,觉得曾禹确实很对自己的胃口,把对朱文的怀疑先压了下来。他想起刚才曾禹的话,问道:“刚才听子锐对于黄巾道的说法,不知是出于什么考虑?”

        荀攸听到这里,也盯着曾禹,想看看曾禹怎么说。

        曾禹知道这是两位道:“我半年前在并州游历,发现并州很多县城都是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信奉黄巾道。作为一个宗教,它的势力已经过于浩大。然而却并没有引起朝廷的注意,如果说不是黄巾道收买了一些朝中官员,想必也不可能。他们隐藏在朝廷眼皮底下发展,肯定是有其他想法,这我想两位都猜的出来。我敢肯定,不出两年,黄巾道必反。”

        曾禹喝了口酒,看向荀攸和郭嘉两人的反应。只见荀攸此时皱起了眉头,估计是在想着如果避免这些,或者怎么让朝廷注意到黄巾道的威胁。而郭嘉此时,则是眼冒精光,然后以一付高深莫测的眼神看向曾禹。曾禹察觉到郭嘉的视线,回以一个微笑。

        “既然如此,子锐觉得朝廷当如何才能阻止他?”荀攸想了一下,决定问问曾禹的打算。

        “如果朝廷能齐心协力,那么完全可以行雷霆之势

        ,将黄巾道魁首的各大首领,然后行仁政。大汉朝已经统治了天下几百年,大部分百姓还是心向大汉,只要朝廷重新让百姓有活下去的希望,在黄巾道的首领被抓的情况下,肯定能够把事情给平息下去。只是现在的朝廷,不说也罢。”

        荀攸听了曾禹的话,想反驳几句,但是不知从何说起。他知道曾禹说的是事实,目前朝廷因为宦官干政,外戚专权,两大势力相互倾轧,而皇帝只知道享受。而真正有识之士,因为自东汉桓帝延熹九年起的三次党锢之祸,不是被杀就是被赋闲在家,早已决定不了朝廷的决策。要想让现在的朝廷诸位大员齐心协力阻止一个看上去只是有可能会发生的叛乱,根本就不可能做到。

        “公达不用担心,黄巾道毕竟都只是平民百姓,他们还推翻不了大汉的统治,只要大汉朝能够在这期间吸收教训,任用贤才,尚有一线生机。”郭嘉不忍心好友难过,他知道荀攸受到他叔叔荀彧的影响,目前还是志在匡扶汉室,所以安慰道。

        “奉孝说的没错,黄巾道虽然人多势众,但是他们都是底层平民,必然会是一个失败的结局。”曾禹自信的说道。

        “哦,子锐你说说你的看法,为何你就认定黄巾道毕竟会是失败?”郭嘉此时也好奇,他虽然也不看到黄巾起义,但还是想听听曾禹的看法。

        “我觉得黄巾道有三点注定了他的失败。其一败,正如先前所说,大汉朝统治天下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百姓大多心向大汉,更有无数豪门世家的利益和朝廷绑在一起,不是这么一次起义就能推翻的。其二败,黄巾道只是这几年兴起的,为了隐蔽行事,他们并没有进行正规的训练,即使形成军队,战斗力也不高。虽然前期可能会因为人多势众,造成大的动静,但是一旦朝廷派兵平叛,必然能给对方迎头痛击,遏制黄巾道势力的蔓延。其三败,也是黄巾道最大的短板是人才的缺乏。黄巾道是以治病救人的名义发展教众,而世家豪门都有专门的医师,所以黄金教众都是底层的平民,几乎没有士子的加入,他们即使攻下了地盘,也没有人懂得治理,这注定了黄巾道只能是绽放一时,而并不能长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