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仁义为国为民,万斤种子分文不取赠送给官府,只为能够让更多穷苦老百姓能够得这高产的良种,能够让孩子多一口吃的,仁义的名声口口相传,很快就传到了盛京,身处翰林的周老大,被皇帝召见并且官升一级,俨然有了朝中新贵的趋势。

        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徐氏却莫名有些心慌,在跟周老大商量之后,不管谁来送礼,除了同僚之间的常礼,其余的一律按照等价的东西还了回去。

        徐氏的谨慎让周老大安心,他可以全心应对公务已经外面的风雨,在此刻他不由得有些庆幸当年的那件事,要是没有那一出,将徐氏的性子掰回来,而是到这个时候才发作,说不定等待他的就会是灭顶之灾。

        尚书府周家却气得砸了书房,早知道那个孙女善于农事,他怎么也不会让他们回东村周家,整改农田,提高亩产,现在更是发现了高产良种,有了这些个功劳,他周家何愁不能更进一步,他也不用面对来自上面的责难。

        “爹,据消息说,当日救下睿王的也是这个孽女,上面明显对咱们不满了,如今咱们该怎么办”周樊也悔得肠子都青了,就算拿到了那巨额的嫁妆银子,也不能缓解分毫。

        “皇上已经对我不满了,几次当着朝中大臣的面呵斥于我,显然上次的事情皇上是信了那些传闻,不过是顾及着我多年来兢兢业业打理着户部,这才没有发作,至于上面..你多关注着梧桐镇那边,这可是所有人的根基,不能让顾国公真察觉什么?”

        “儿子知道了”周樊眼睛一亮,对啊,梧桐镇那边的事情才是重中之重,要是他能在这件事上立功,还怕不能平了上面对他们的不满。

        周樊却不知道,他一动,一直等着抓老鼠的宁王府就收到了消息,连带着还牵出了另一条线,如意楼,不过对于如意楼,宁王这边却有些摸不准了,因为这如意楼是百年老店,大晋时期就有,且遍布大晋以及其他诸国。

        庞大的财力以及深厚的根基,让宁王忌惮的同时,也在怀疑是不是弄错了,这如意楼要真是幕后,为何他们不再大晋混乱的时候趁势而起,反而在北晋建朝初期的时候,出钱出力?

        可如果如意楼不是幕后,为何又与梧桐镇那边牵扯如此之深呢?

        想不明白,宁王决定静观其变,只传信给舅舅让他多注意些如意楼..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