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朱子龙迫切的想知道原因,紧紧问道。
“其一不好存贮保存,其二食多则心生酸味,其三连种一二年之后,产量就会急减。因而种的人并不多!”这流民想了想,回答道。
这个回答倒是大出朱子龙的意料之外,他很是不死心的连续发问,直把那个流民问的满头大汗,这才由自己脑补了不少内容之后,得出了一个大概的答案。
原来,明朝南方,犹其是海南一带。
本地的气候偏潮湿,红薯容易腐坏,不易存贮。加上那边的田地大多算是良田,人们吃不习惯这玩意,更愿意种水稻。
要不是红薯种植不费事,种下就完事。收了薯,人吃,喂猪都好用。指不定在海南种的人会更少!
因为海南和南方的人不重视,也没有人想到推广到北方来,加上这年月没有电话和电视,信息流畅不是很容易。于是,明明这好东西,传到海南等地几年了,却硬是没有在大规模发展起来!
“朱大人,这红薯收得倒是多。又不费人力、肥料,最多的时候一亩还能收千把斤。可是这东西耐不住存呀!你是准备想在山东推广起来吗?”那流民见朱子龙发呆,又出声问道。
思绪万千中的朱子龙一听这流民这话,突然间抬起头来,似乎有些不敢相信的表情,反问道:“你刚才说什么,红薯在你们海南一亩才能收千把斤?”
也难怪朱子龙会不相信,这玩意在现代那边,就是乱手扔地上下种,收获时也能亩产3000-4000斤。
你和我说亩产1000斤左右,这是个什么鬼?
谁知道,这流民仿佛并不感觉奇怪一样,点头回答道:“是的大人,种这红薯在海南,也就第一年能收二千多斤,然后一年比一年少了。少得时候只有数百斤也有可能,所以种的人现在越来越少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