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也极自得,在日记中写道:“此事使我甚满意,云五的学问道德都比我好,他的办事能力更是我全没有的。我举他代我,很可以对商务诸君的好意了。”

        胡适于9月7日离沪返北平,他应该不会有遗憾和惋惜,反而有一种卸担后的轻松,和完成一件大事的欣慰。

        返北平后,胡适陆续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草拟了《商务印书馆的考察报告》,计一万多字。从大政方针“用营业的精神与手段来提倡那些须提倡的书”,“用研究的态度来做那些营业上利益最大最厚的书”;以及图书馆,科学实验室,编译员会议及编译员各种待遇,古籍、教科书、字典出版等等多如牛毛的细枝末节都谈到了。

        9月底,张元济前往北平,10月1??日,胡适送来考察报告,三天后,张元济与胡适详谈,认为改革提议都切实可行。

        当年12月,王云五正式就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开始,王云五有些怯场,这毕竟是国内最大出版机构的最核心、最具主导地位的部门——只肯做高梦旦的副手。但胡适的举荐成了伯乐的鼓励,商务的信任又推演了这种鼓励,使他如帆鼓风,如马策鞭。他持“激动潮流不宜追逐潮流”的理念,以“教育普及,学术独立”的方针,进行整顿,引进了朱经农、竺可桢、顾颉刚、杨杏佛、秉志、胡明复、唐钺等国内知名学者,给商务带来了新气象。

        1930年又任总经理,实行“科学管理”,既大刀阔斧地开拓,又“化整为零”一点一滴地渐进,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尤其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到重创,他以“为国难而牺牲,为文化而奋斗”的口号,艰难奋斗,终使商务得以恢复并发展,出书册数从1921年的772册至1936年猛增到4938册,翻了六倍以上,占全国分额的近53%,实现了商务印书馆的第二次飞跃,与当时麦克米伦raw-hill并列为世界三大出版社。集才气、学问和商道于一身的王云五,对商务印书馆的贡献,得到公认。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万雄先生曾说:“从世界范畴,一家出版社与其国家民族的文化和教育的演变,作用如斯大、影响如斯深远,也属罕见的。”

        北京大学教授郑师渠说:“商务印书馆与《新青年》、北京大学三足鼎立,构成了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三大重镇。”

        而胡适不是一次抽彩和冒失,是他深刻智慧和伯乐之能,把一个合适的人物推到了合适的位置上。

        光荣属于王云五,光荣属于张元济和高梦旦,光荣同样属于胡适。

        当然,这些都为后话。

        忙人到哪里都要忙。胡适赴沪专门是为了商务印书馆的事,但人一到上海,各种各样的事就找上了门。而胡适则又是个有求必应的人,只能忙得不可开交。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读书族小说网;https://kpc.lantingge.com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