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此“谁都能简单而愉快地修行的剑术”诞生了。

        但是很多人认为“不学习组太刀,就学不会应对真剑的微妙的剑法”,于是剑技的练习方法细分为竹刀,组太刀,居合包含拔刀,延续至今。

        剑道修行的境界,与其说是“打或被打“来争胜负,不如说是摆好架势,攻击时牵动对手的心,心动则获胜。

        在与高龄者交战时,年轻人有时会以速度获胜,但高龄者一点都不露出“输了”的表情,这也有出击太轻的关系,但主要是因为“心没有动”。

        心不动的话就不是剑道,而只是“剑的格斗”,顶多偶尔成功。

        而互相格斗的话就是运动了,不需要“斩”的概念。

        而俗话中的“不要打了以后获胜,而要胜了以后再打”这句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在实际的斩击时,形式学习学到的“术”与竹刀学习修行到的“气与机”两部分被融合起来发生了作用。

        原本剑技剑术是一样东西,为了提高学习方法的效率才变成了“组太刀学习+竹刀学习”形式。

        而渐渐地组太刀学习作为“古流剑术”或是“居合”留存下来,竹刀学习变成了剑道,一刀流与剑道的技巧,全都得到了学习。

        对于许多人来说,剑道使用的3尺9寸太长太轻了,虽然大家命令说“要想着竹刀是刀”,但是很能这样想。当然,这句话从精神论的角度上是很好理解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