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5月的日军第11军,其兵力及战力都达到空前的规模。第11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在这次战役中指挥的兵力达到9个主力师团、4个混成旅团,总兵力为150个步兵大队,共计36万人。另外,还有第5航空军的两个飞行师团、海军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协同作战,这是个令人生畏的战略集团。

        这时的中国军队,正处在战力严重缺损的阶段。由于中美两国为了战时军事援助、经济援助等问题在高层爆发了严重的摩擦,两国关系几近破裂。其始作俑者,正是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中将。史迪威与蒋介石的关系是水火不容,两人似乎气场不合,天生就是对头。史迪威甚至私下给蒋介石起了个“花生米”的外号,蒋介石也不示弱,他一心一意、用尽一切手段想把这难缠的老牛仔赶回美国去。

        在手握重权的史迪威的运作下,不仅美国援华物资的百分之九十都用在了缅甸作战准备之中,而且中国陆军最精锐的八个军,也被抽调到缅甸方向作战。对中国军队而言,本来由“驼峰”航线空运输入的美援物资在数量上已经是杯水车薪,这样一来,无疑更是雪上加霜。

        史迪威与蒋介石不仅有着极深的私人成见,而且在最为重要的关键时刻,对于日军的作战动向与情报判断方面,两人的看法也几乎是南辕北辙。

        在日军发动河南战役之前,史迪威的判断是,日军无意对中国军队发动任何作战攻势,最多只是破坏与劫掠的“军事演习”罢了。所谓日军即将在中国战区发动面攻势的情报,只是蒋介石借口来“勒索”美国的援助物资而已。

        战后一些军事评论家认为,史迪威中将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是难以胜任的,他缺乏作为军事统帅的大战略胸怀和运筹手段,以他的能力,只能指挥一个集团军。

        史迪威掌控着一切美援物资,以及中国军队的战略预备队兵力。但由于他缺乏大战略眼光,对广袤的中国战区军事态势视而不见,却只把眼光放在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上。当然,史迪威对反攻缅甸也有自己的考虑,他急于想击溃缅甸方向的日军主力,重新夺回滇缅公路。一旦公路打通,大批美援物资就可以从仰光港直接走陆路运往昆明,这样即可大大缓解“驼峰”航线的压力。

        史迪威的想法当然没错,但问题是,他忽略了一个大前提,如果他如愿以偿地完成了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大批美援物资也沿着滇缅公路源源不断运往昆明,可如果这时日军已集中部力量歼灭了华北、华中与华南的中国军队主力,甚至兵锋直指重庆,国民**被迫流亡国外,那么这些美援物资又给谁用呢?何谓大战略?就是要站在局的角度上通盘考虑,而不是把眼光仅放在一地一域的争夺上,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重庆军委会的一些高级将领甚至产生了更为偏激的猜测,他们认为史迪威可能有着更阴暗的心理,他希望蒋介石的军队在本土作战中被打得一败涂地,这样他才能有面接收中国军队作战指挥权的借口。因此史迪威故意忽略日军集结的情报,不断向华盛顿报告蒋介石根本无法作战,日军在中国战区实际并没有威胁。

        对于这种猜测,蔡继刚和一部分将领坚决不认可。蔡继刚认为,史迪威在战略上的判断失误是能力及性格问题,绝不可能是人品问题,提出这种猜测的人,恰恰反映了他们自己的心理阴暗。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