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到了这个时候,斗了几局后,皇后李氏、刘尚书等人才惊觉,这个宝国公可不是个简单人物。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样的人为何这么多年甘愿顶着一个那么烂的名声,而无所作为呢?
皇后李氏是很早就跟着周珧的人了,对于周璨、周珧、宝国公当年的恩恩怨怨算是半个知情的人,她想得极深,因此便设了一局,加以试探
她向皇帝进言,提议要立周斐琦为太子。彼时,周斐琦十三岁。若说立太子其实言之过早。
但是,皇后提了,其兄镇国公又在朝堂之上明确说了,周珧作为皇帝自然要召集大臣御书房议事。立储毕竟是大事,三公九卿四大将军,齐聚一堂,众人皆劝帝王需谨慎,毕竟之前出过两任太子皆是哥儿的先例,大周立储皇子不满十八,臣子们都不放心。
议论纷纷中,宝国公一言不发,直到皇帝点了他的名,他其实可以不说,或者随大流劝皇帝等皇子们再大些,可是那天,宝国公却没有忍,也没有再伪装,就着这件事,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他说:三殿下若是明珠,何必因哥儿蒙尘?
如此一来,不但李氏警觉,就连皇帝也起了疑心。
那日之后,暗卫、戌卫、哨探倾巢而出,宝国公很快便意识到他这些年的经营恐怕就要败露,可他一点儿也没有后悔,手里这一盘棋,被他拆拆卸卸,埋、掩、藏、挪,最终留给皇帝的只剩水面之上可寻的几片落叶。
宝国公想,若有一天,那个人想通了,要用人了,这些都可为其助力。我最终还是愚笨,致死都未能给他带来一件好事!
宝国公一心等死。
皇后李氏却与皇帝连谈了三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