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会嘉宾在十点前後开始抵达。专车轮胎压过碎石路的声音规整而有节奏,像一首低调的序曲。迎宾组按编号站位,每人手上都记下了十个名字的发音重音和礼貌称呼。方安雨站在第一线,笑容不是训练出来的那种标准弧度,而是睡眠不足仍保持清醒时,那份由内而外的一致X。她右手自然微抬,不用过多解释,视线就能把动线导引到她想要的位置。
「欢迎莅临,这里请。」她把德国代表团的领队交给副手,自己往後两步,对厨房耳麦说:「轻食台第二区的烟燻鲑鱼延後十分钟再补盘,先上温热烤蔬。场外温差大,先给大家暖胃。」
「收到。」厨房那端传来清脆的回应。
她转身要去看第二入口处的花艺,yAn光在玻璃棚顶破成许多细碎的光斑落在她肩上。她恍惚想起高中的某个早晨,同样的光,同样的山,少齐把书包摆在她的椅背上,说:「有些事,不必先学会说,再去做。」她当时不懂那句话的意思。这会儿忽然懂了:把事情做对,本身就是说。
帐篷里第一场专题演讲开始。同声传译在每个座位下方的黑盒子里待命,耳罩被规律地掀起又扣好。她站在边线,视线像一柄细针,悄悄把松散的地方缝紧。有嘉宾把水杯推远了一点,像是怕打翻,她微微侧身,手腕一转,就把杯垫重新摆在更顺手的位置。她对所有的不确定,一向只用一种手段:让确定占据更大的范围。
中场休息时,风把云推厚了些。帐篷外的山像在深呼x1。午後的光把草地染成从橄榄绿到蜂蜜金的渐层。她看了一眼手表,提醒自己照他说的休息二十分钟。她从侧门进饭店,走到二楼空廊的窗边,靠着石栏站了会儿。指尖还能感到清晨百合花头转动时留下的香气,那是她今天唯一允许自己多闻了一秒的甜。
「再站五分钟。」她在心里对自己说。
回到场地时,他正在与几位重量级嘉宾寒暄。她不去打扰,快步绕到帐篷後方,看灯光数据。灯控师把最後一个场景调出来时,她问:「若临时失电,备援切换时间?」灯控师回答:「十五到二十秒。」她点头:「把能缩的再缩,留到十五内。」她一向不把最坏情况当传说。她相信运气,但更相信准备。
傍晚六点十五,演讲进入最後一位讲者。帐篷外的山彻底暗下去,早先挂好的暖灯串一点点亮,像有人耐心点醒一颗颗小星。弦乐把第一个音推入夜sE,侍者开始端上第一轮前菜。所有东西都像早已排练万遍,一分不差地落在该落的位置。她看到德国代表团的副手因高度看不到舞台,她轻轻将他座位往旁移一小格,视线立即通透。那人偏头看了她一眼,目光里露出不费力的赞赏。她只是点头,像是告诉他:这不必客气,这是我的职责。
下一秒,黑暗像一块看不见的布被猛地覆上来。所有灯光同时熄灭,萤幕黑掉,麦克风失声,弦乐被吓得停了半拍,空气在无预警的静止里出现一道看不见的裂缝。有人惊呼,有人的椅子刮过地毯,摩擦出急躁的声音。
她的心跳猛地提起,却没有乱。她b谁都清楚,慌张的前一秒是空的,慌张的後一秒才是致命的。她抬手,食指在空中往下一压,像按住了全场的重心。她用最不惊动的语调对耳麦说:「蜡烛,全部;香槟桌往中央移两步;弦乐,继续。」她自己从腰间的袋里拿出火柴,点亮最近的一盏。短短三秒,第一圈烛光被点起,第二圈紧跟着成环,第三圈便像有人从远处把一条光带抛过来,柔和、乾净,连同惊慌一起照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