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里的阿莫斯透过窗户,看到虽然一脸疲惫却欢声笑语的人群回归,惊讶之色难以掩饰。

        他是以色列水管理、水技术专家亚伯拉罕的助手。

        嘉谷的沙漠开发规模扩大后,有意向以色列学习,建造遍及沙漠的灌溉管道网络,减少蒸发和渗漏,让赤日炎炎下辛苦挑水浇田的景象一去不返。

        为此,嘉谷聘请了经验最丰富的以色列水管理专家帮忙设计方案,于是亚伯拉罕率队进驻沙漠。

        安顿下来后,给以色列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中国人的“拼命”程度。

        “他们的治沙团队好像又壮大了。我看,一个中国人能当两三个人用,他们几乎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休息,每天最少工作十几个小时……”年轻的阿莫斯接触更多的是欧美国家的民众,在他眼里,每周工作45个小时,已经是难得的勤奋了。

        所以他对于嘉谷早出晚归的治沙团队,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人能忍受酷热的环境,一工作就是十几个小时的?

        亚伯拉罕放下手中的资料,走到窗边,看着那一张张晒得黑红却保持坚毅的脸庞,有些失神。

        他是50年代出生的。当他有记忆的时候,以色列几乎是一穷二白,土地非常贫瘠,根本没有水源,也没有任何的自然资源,身旁还有敌人的威胁。亚伯拉罕至今还记得父亲拼命工作的场景,那种辛苦到深夜,也不肯浪费一分钟时间的模样,给了他极大的刺激。

        亚伯拉罕缓缓地说道“曾经,我们也这样。没有任何的绿色,没有遮蔽,什么都没有,但是我们有经受磨难的信念。人们极为投入,抱着火一般的热情,每个人都共同努力,去建造以色列这个国家……”

        一旁的阿莫斯换上了凝重和尊敬的表情,尽管没有经历过那种开拓,但他深知,今天以色列的风光,是先辈们做牛做马去贡献,去牺牲换来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