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队长认真道:“小子,你以为我们只是在投放人工礁体吗?不,我们是在提升这片海域的承载力,让它产出更多的蛋白质!”

        ……

        一支黄海沿岸流系,沿着鲁省半岛南下。而在日昭市附近,分出一道支流转向东流。

        它携带着人类向大海排放的过量氮磷等营养盐,在东流过程中,一些重金属元素等污染元素逐渐沉淀,选择性地进行“自净”,直至在嘉谷2号渔场海域与黄海冷水团发生交汇。

        “碧波清华阵(四阶)触发,主木水系,范围:方圆一千公里。效果:清水,引流。能使泉水清净,引流违行。”

        暗涌而来的支流,营养盐输入量的增加,冷暖皆宜的环境,使得嘉谷投放的海藻等海洋生态系统基层生物开始爆发性生长,也将一些追逐着饵料的鱼群带到了嘉谷2号渔场——渔场一天比一天变得热闹。

        但此时专注于首批投放的3万尾三文鱼生长情况的董教授团队,还无暇关注渔场的大变化。

        黄海冷水团理论上可以用来养殖三文鱼,可要真正落地实施,尤其在远海养殖上实践经验基本为零的情况下,团队只能一步步自行摸索前进。

        深海养殖装备水平落后,给董教授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譬如冷水团在海平面以下,需要将网箱根据水温变化不断调整远海深度才行;在可依据水温自动控制渔场升降的全潜式深海网箱研发成功之前,只能靠粗糙的人工调整。

        “我对于‘硬件’研发倒有足够的信心,自主研发出成套的深远海养殖装备是迟早的事。但在‘软件’上,娇气的三文鱼,能不能适应黄海冷水团的养殖环境,就不可控了……”董教授在第一批三文鱼投入网箱之后,如是对闲下来的齐政说道。

        齐政心里呵呵——啧,熟悉的操作。科研人员就是这样,在拉经费之前,表现那叫一个胸有成足啊……一旦经费落实后,就张口闭口谈风险,“打预防针”了。

        不过他倒是能够理解。事实上,迄今为止,不少业内人士始终对黄海冷水团能否成功养殖三文鱼持保留意见——在温带海域养殖三文鱼?在全球范围内都没有成功的先例,我们凭什么能取得突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